篇名
|
作者
|
刊名
|
卷期
|
出版年月
|
頁次
|
從榆林窟壁畫耕作圖談到唐代寺院經濟
|
金毓黻
|
普門學報
|
54期
|
2009.11
|
頁1-13
|
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唐草紋
|
崔岩
|
志蓮文化集刊
|
5期
|
2009.07
|
頁297-309
|
【絲路傳奇--新疆文物大展】專題(4)--從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絹畫探唐代貴族女子風華
|
楊式昭
|
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
|
19卷2期總號187
|
2009.02
|
頁18-29
|
宋初晚唐體文藝析論
|
郭秋顯
|
古今藝文
|
34卷4期
|
2008.08
|
頁26-55
|
[(唐)杜甫撰]〈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〉氣韻生動之美
|
李巧薇
|
問學
|
12期
|
2008.06
|
頁179-196
|
【寶器分花--2008.中華插花藝術展】專題(2):唐宋古畫中所見花器
|
王行恭
|
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
|
18卷4期總號177
|
2008.04
|
頁17-25
|
唐代題畫詩中之題馬詩析探
|
鄭建忠
|
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
|
3期
|
2007.05
|
頁227-244
|
試論唐代帝陵陪葬墓盛衰原因
|
張永昇
|
人文與社會學報
|
1卷8期
|
2006.07
|
頁279-293
|
唐代茶畫、茶碑、茶帖之研究
|
傅及光;李立信
|
高餐通識教育學刊
|
3期
|
2006.06
|
頁169-189
|
唐宋以來繪畫中「馬」的幾種象徵意義
|
宋千儀
|
藝術欣賞
|
2卷3期
|
2006.03
|
頁4-6
|
唐宋繪畫藝術的意境論
|
陳麗華
|
空大人文學報
|
14期
|
2005.12
|
頁29-47
|
山水、風俗、敘事--唐、宋、元代中國繪畫對日本的影響:以(傳)喬仲常〈後赤壁賦圖卷〉與〈信貴山緣起繪卷〉為中心
|
小川裕充
|
故宮文物月刊
|
23卷7期總號271
|
2005.10
|
頁58-67
|
唐代釋類題畫詩探析
|
楊曉玫
|
人文與社會學報
|
1卷6期
|
2005.06
|
頁201-231
|
荒漠傳奇.璀璨再現--敦煌藝術大展(9)--敦煌壁畫中的唐代舞蹈形象
|
楊佳蓉
|
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
|
15卷5期總號142
|
2005.05
|
頁34-43
|
世界像一張畫--唐五代「如畫」的觀念系譜與世界圖景
|
楊玉成
|
東華漢學
|
3期
|
2005.05
|
頁113-221
|
唐代的敦煌莫高窟--唐代洞窟基本形制與常見經變畫
|
馬世長
|
藝術家
|
60卷4期總號359
|
2005.04
|
頁428-431
|
從南唐到北宋--期間江南和四川地區繪畫勢力的發展
|
陳葆真
|
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
|
18期
|
2005.03
|
頁155-208+234
|
唐代長安寺院的壁畫與畫家
|
魏嚴堅
|
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
|
3期
|
2004.12
|
頁59-78
|
唐代山水畫藝術成就之宏觀
|
蔡秋來
|
視覺藝術
|
7期
|
2004.11
|
頁35-92
|
從寫實到寫意--論唐宋山水畫風的轉變
|
陳振盛
|
東方人文學誌
|
3卷3期
|
2004.09
|
頁129-152
|
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之賞析
|
楊佳蓉
|
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
|
14卷3期總號128
|
2004.03
|
頁58-65
|
宣物與存形--漢唐圖畫題記小論
|
杜正勝
|
故宮文物月刊
|
21卷12期總號252
|
2004.03
|
頁4-29
|
唐代長沙窯陶瓷繪畫探微
|
孔六慶
|
故宮文物月刊
|
21卷11期總號251
|
2004.02
|
頁92-103
|
靜默的語言 無聲的藝術--淺談唐昭陵韋貴妃墓壁畫
|
馬海艦
|
故宮文物月刊
|
21卷6期總號246
|
2003.09
|
頁112-119
|
唐代士女畫之倩觀
|
蔡秋來
|
視覺藝術
|
6期
|
2003.06
|
頁1-43
|
中國唐墓壁畫賞析
|
陳全方;陳敏
|
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
|
13卷6期總號119
|
2003.06
|
頁63-80
|
唐代山水畫在我國山水畫發展演進中之意義與地位
|
劉人誠
|
中正高工學報
|
3期
|
2003.04
|
頁29-36
|
唐代繪畫藝術臻盛之原因
|
蔡秋來
|
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
|
33期
|
2002.12
|
頁437-446
|
從唐代繪畫與陶俑看婦女「衣胡服、著男裝」
|
鄭慧妮
|
故宮文物月刊
|
20卷4期總號232
|
2002.07
|
頁84-99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