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音樂
單篇論文目錄資料
篇名
|
作者
|
刊名
|
卷期
|
出版年月
|
頁次
|
論唐代樂府詩之律化與入樂
|
蔡振念
|
文與哲
|
15期
|
2009.12
|
頁61-98
|
元以前戲曲樂器淵源考
|
陳采玉
|
東吳中文研究集刊
|
13期
|
2006.06
|
頁137-158
|
唐代琵琶樂詩藝術內涵之探究
|
劉月珠
|
崇右學報
|
12期
|
2006.03
|
頁161-178
|
對立的統一--杜詩中的樂景哀情
|
李怡芬
|
國文天地
|
21卷5期總號245
|
2005.10
|
頁61-65
|
論隋唐燕樂促成詞體興起之積極性
|
林宛瑜
|
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
|
14卷6期總號84
|
2004.04
|
頁163-177
|
唐代箏樂詩之聽覺藝術
|
劉月珠
|
中國文化月刊
|
278期
|
2004.02
|
頁31-56
|
唐詩、古典音樂、日本詩論家及「渭城曲」
|
陳存
|
臺灣文學評論
|
4卷1期
|
2004.01
|
頁204-207
|
從南朝樂府到唐人絕句
|
凌欣欣
|
東方人文學誌
|
2卷4期
|
2003.12
|
頁49-60
|
《樂府詩集》「新樂府辭」義界與分類意義之商榷
|
朱我芯
|
興大中文學報
|
15期
|
2003.06
|
頁37-61
|
論金對唐宋禮樂典制的繼承
|
王福利
|
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
|
12期總號43
|
2003.
|
頁121-155
|
漢唐的休閒娛樂
|
蘇啟明
|
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
|
12卷10期總號111
|
2002.10
|
頁54-61
|
「天可汗的世界--唐代文物大展」中音樂相關的文物經眼記
|
陳萬鼐
|
故宮文物月刊
|
20卷6期總號234
|
2002.09
|
頁40-61
|
詩歌與音樂--李賀「李憑箜篌引」析論
|
亓婷婷
|
國文天地
|
18卷3期總號207
|
2002.08
|
頁51-55
|
皮日休〈正樂府〉十首探析
|
歐純純
|
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
|
42期
|
2001.07
|
頁47-66
|
王建樂府詩之內容探析
|
巫淑寧
|
環球技術學院學報
|
1期
|
2001.03
|
頁15-30
|
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機構與功能
|
蔡秉衡
|
美育
|
118期
|
2000.11
|
頁93-95
|
隋唐五代時期的民間音樂發展
|
蔡秉衡
|
美育
|
116期
|
2000.07
|
頁83-91
|
初唐樂詩析論
|
譚潤生
|
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
|
2期
|
1999.03
|
頁353-375
|
佛教相關學位論文選目(1)--佛教音樂專題
|
|
佛教圖書館館訊
|
17期
|
1999.03
|
頁52-56
|
漢魏樂府詩中數字美學之探究
|
楊國娟
|
靜宜人文學報
|
10期
|
1998.07
|
頁29-39
|
皮日休樂府論析探
|
蔡鴻江
|
問學
|
2期
|
1998.07
|
頁147-159
|
張祜樂府詩試探
|
譚潤生
|
國文學誌
|
2期
|
1998.06
|
頁275-296
|
李煜「清平樂」詞賞析
|
陳滿銘
|
國文天地
|
14卷1期總號157
|
1998.06
|
頁70-73
|
絲綢之路與隋唐樂舞
|
趙廣暉
|
中原文獻
|
30卷2期
|
1998.04
|
頁24-43
|
隋唐燕樂的繁榮與宮廷文化的關係
|
劉尊明
|
中國文化月刊
|
203期
|
1997.02
|
頁94-102
|
隋唐時代的西域三大樂舞
|
趙文潤
|
歷史月刊
|
108期
|
1997.01
|
頁14-20
|
隋唐燕樂樂部申論(1)--根源的探尋
|
沈冬
|
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
|
44期
|
1996.06
|
頁87+89-122
|
張籍樂府詩中社會寫實內容之探討
|
巫淑寧
|
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
|
1期
|
1996.01
|
頁75-109
|
唐代的節令遊樂
|
王賽時
|
歷史月刊
|
84期
|
1995.01
|
頁64-71
|
隋唐音樂與詞的關係試探
|
沈冬
|
中國文哲研究通訊
|
4卷3期總號15
|
1994.09
|
頁53-61
|
唐代新樂府運動產生之背景
|
黃浴沂
|
中國語文
|
74卷6期總號444
|
1994.06
|
頁33-39
|
唐代的舞和樂
|
樸人
|
陜西文獻
|
88期
|
1994.02
|
頁23-31
|
唐代的小型樂舞
|
朱啟新
|
歷史月刊
|
67期
|
1993.08
|
頁71-75
|
中國的音樂美學和音樂教育
|
黃淑基
|
社會科學
|
1期
|
1993.05
|
頁33-41
|
從「獨樂園圖」看文徵明與仇英風格的異同
|
余佩瑾
|
故宮學術季刊
|
8卷4期
|
1991.06
|
頁85-118
|
康樂詩的藝術均衡美﹣﹣以對偶句為例
|
林文月
|
臺大中文學報
|
4期
|
1991.06
|
頁53-80
|
儺文化的又一重要發現﹣﹣「唐樂星圖」芻議
|
石紹勛
|
民俗曲藝
|
70期
|
1991.03
|
頁143-157
|
後周整理樂章與宋初詞學有關諸問題--由敦煌舞譜談後周之整理樂章兼論柳永《樂章集》之來歷
|
饒宗頤
|
中國文哲研究集刊
|
1期
|
1991.03
|
頁25-38
|
古詩﹑樂府﹑新樂府
|
陳文華
|
國文天地
|
6卷10期總號70
|
1991.03
|
頁85-87
|
唐代驃國樂初探
|
沈冬
|
中外文學
|
19卷3期總號219
|
1990.08
|
頁23-57
|
唐代樂舞研究之9:東傳日本的唐代樂舞
|
劉慧芬
|
故宮文物月刊
|
7卷2期總號74
|
1989.05
|
頁96-111
|
唐代樂舞研究之8:唐代軟舞健舞之最
|
劉慧芬
|
故宮文物月刊
|
7卷1期總號73
|
1989.04
|
頁68-80
|
唐代樂舞研究之7:敦煌壁畫中各種舞蹈
|
劉慧芬
|
故宮文物月刊
|
6卷12期總號72
|
1989.03
|
頁122-133
|
唐代樂舞研究之7:敦煌壁畫中各種舞蹈
|
劉慧芬
|
故宮文物月刊
|
6卷11期總號71
|
1989.02
|
頁120-129
|
隋文帝「不悅學」﹑「不知樂」質疑﹣﹣有關隋代立國政策的辨正
|
高明士
|
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
|
14期
|
1988.07
|
頁245-258
|
唐代樂舞研究之6:「舞容閑婉曲有姿態」的清商伎
|
劉慧芬
|
故宮文物月刊
|
6卷1期總號61
|
1988.04
|
頁78-89
|
詩文中的音樂性
|
曾忠華
|
國文天地
|
3卷10期總號34
|
1988.03
|
頁67-71
|
唐代樂舞研究之6:「舞容閑婉曲有姿態」的清商伎
|
劉慧芬
|
故宮文物月刊
|
5卷12期總.號60
|
1988.03
|
頁118-127
|
談歌仔戲中的「錦歌」--[劉春曙 王耀華編著]《福建民間音樂簡論》讀後
|
陳健銘
|
民俗曲藝
|
51期
|
1988.01
|
頁132-142
|
唐代樂舞研究之5:堂上坐部笙歌清 堂下立部鼓笛鳴
|
劉慧芬
|
故宮文物月刊
|
5卷10期總號58
|
1988.01
|
頁80-91
|
唐代樂舞研究之4:從出土文物論高昌伎與高麗伎
|
劉慧芬
|
故宮文物月刊
|
5卷9期總號57
|
1987.12
|
頁76-88
|
唐代樂舞研究之3:踊躍動息話龜茲
|
劉慧芬
|
故宮文物月刊
|
5卷8期總號56
|
1987.11
|
頁97-107
|
唐代樂舞研究之2:胡旋舞與胡騰舞
|
劉慧芬
|
故宮文物月刊
|
5卷7期總號55
|
1987.10
|
頁60-71
|
唐代樂舞研究之1:碧雲仙曲舞霓裳
|
劉慧芬
|
故宮文物月刊
|
5卷6期總號54
|
1987.09
|
頁124-134
|
為中國音樂尋根
|
李殿魁
|
國文天地
|
2卷12期總號24
|
1987.05
|
頁22-26
|
唐代新樂府運動的時代使命
|
邱燮友
|
國文學報
|
15期
|
1986.06
|
頁163-174
|
緩歌謾舞凝絲竹:談中國樂舞之美
|
唐素慎
|
自由青年
|
69卷6期總號646
|
1983.06
|
頁70-73
|
隋唐燕樂對詞體形成之影響
|
張夢機
|
中國學術年刊
|
4期
|
1982.06
|
頁185-205
|
唐代之音樂與舞蹈
|
章群
|
香港浸會書院學報
|
5期
|
1978
|
頁153-164
|
六朝、隋唐之樂、舞俑及其價值
|
劉平衡
|
中央月刊
|
9卷4期
|
1977.02
|
頁43-47
|
《唐代音樂史的研究》(岸邊成雄厚著)
|
莊申
|
東方文化
|
13卷2期
|
1975.07
|
頁215-218
|
唐代的舞和樂
|
樸人
|
自由談
|
25卷9期
|
1974.09
|
頁7-11
|
所謂唐張萱明皇合樂圖當是宋畫
|
翁同文
|
藝壇
|
65期
|
1973.08
|
頁4-12
|
隋唐音樂的盛況
|
林?
|
臺中商專學報
|
4期
|
1972.06
|
頁71-90
|
唐代胡樂之研究
|
王婉冰
|
中華文化復興月刊
|
5卷1期
|
1972.01
|
頁42-52
|
日本保存的唐代雅樂
|
笠置侃一
|
實踐
|
573期
|
1971.03
|
頁17
|
敦煌琵琶與唐代音樂
|
胡永
|
幼獅月刊
|
23卷5期總號161
|
1966.05
|
頁28-30
|
-
回頁首
-
回上一頁
- lp.xsl:,cp.xsl: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