篇名
|
作者
|
期刋
|
卷期
|
出版年月
|
頁次
|
唐玄宗龍的傳說探微
|
張秀娟
|
輔大中研所學刊
|
21期
|
2009.04
|
頁45-65
|
唐仲友案的現實與評價--兼論《清明集》所描述的地方政治
|
戶田裕司
|
法制史研究
|
14期
|
2008.12
|
頁49-67
|
「情貴神州」與「所業唯官」--論唐代家族的遷徙與仕宦
|
伍伯常
|
東吳歷史學報
|
20期
|
2008.12
|
頁1-74
|
船山《讀通鑑論》的政治思想--以唐代開國為例
|
劉毅鳴
|
當代儒學研究
|
3期
|
2008.01
|
頁133-151
|
2005-2007年臺灣地區唐史研究概況
|
張文杰
|
中國唐代學會會刊
|
14期
|
2007.11
|
頁23-47
|
2003-2007.年大陸地區唐史研究概況
|
王靜;張耐冬
|
中國唐代學會會刊
|
14期
|
2007.11
|
頁49-99
|
秦府十八學士形成之因及其對唐初政治所起的作用
|
林宜青
|
明道通識論叢
|
3期
|
2007.09
|
頁16-27
|
政治學的曖昧身份[評Ido Oren著,唐小松、王義桅譯:《美國和美國的敵人:美國的對手與政治學的形成]
|
王向民
|
二十一世紀
|
91期
|
2005.10
|
頁166-170
|
Traditions of Political Dissent in Tang China
|
McMullen,David
|
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
|
13期總號44
|
2004
|
頁405-438
|
經驗實證基礎上的理性思辨--[胡可先]《中唐政治與文學》研究的方法論原則探析
|
邵炳軍
|
書目季刊
|
36卷1期
|
2002.06
|
頁71-76
|
「舊君」的經典詮釋--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
|
甘懷真
|
新史學
|
13卷2期
|
2002.06
|
頁1-44
|
地方軍事化對唐代後期淮北地區政治與社會的衝擊(780∼893)
|
盧建榮
|
歷史學報
|
27期
|
1999.06
|
頁17-54
|
翻譯與政治:唐才常的西學知識與政治思想
|
陳善偉
|
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
|
8期
|
1999
|
頁235-249
|
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」學習筆記
|
唐振常
|
中國文化(風雲時代)
|
15/16
|
1997.12
|
頁20-31
|
一次沒有宣言的改革--唐玄宗朝的政治與文化
|
盧建榮
|
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
|
46期
|
1997.06
|
頁73-108
|
臺海風雲對兩岸的啟示
|
王飛凌;南方朔;唐德剛;黃靜嘉
|
明報月刊
|
31卷4期總號364
|
1996.04
|
頁8-24
|
Yuan Chen on Heaven, Rulership, Ideal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: A Study in T'ang Confucian Political Thought
|
華莉莉
|
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
|
7卷2期
|
1995.09
|
頁313-407
|
唐玄宗時代之政治由盛變衰原因的探討
|
林寶琮
|
樹德學報
|
17期
|
1995.08
|
頁右1-46
|
唐德宗晚年派系政治與順宗即位
|
王怡辰
|
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
|
26期
|
1994.09
|
頁23-49
|
唐代彌勒信仰與政治關係的一側面﹣﹣唐朝皇室對彌勒信仰的態度
|
汪娟
|
中華佛學學報
|
4期
|
1991.07
|
頁287-296
|
唐代政治史研究中的士族庶族問題
|
黃永年
|
新史學
|
1卷4期
|
1990.12
|
頁119-125
|
陳寅恪「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」及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」版本小考
|
宋德熹
|
中國書目季刊
|
24卷1期
|
1990.06
|
頁75-80
|
唐代吐蕃政治制度之研究
|
林冠群
|
國立政治大學學報
|
60期
|
1989.12
|
頁49-84
|
在晚唐政治動蕩中司空圖的仕宦生涯考
|
王潤華
|
漢學研究
|
7卷2期總號14
|
1989.12
|
頁83-97
|
「負心門生天子」與「定策國老」:論唐昭宗初期的宮廷政治
|
黃清連
|
歷史月刊
|
14期
|
1989.03
|
頁45-52
|
唐代的政治癥結
|
梁肄江
|
孔孟月刊
|
26卷5期總號305
|
1988.01
|
頁20-23
|
唐代馬嵬之變的政治意義及安史亂後宰相制度變化的趨勢:以肅宗朝為例
|
王吉林
|
史學彙刊
|
15期
|
1987.07
|
頁27-52
|
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Early T'ang China:Taoism and Buddhism in the Reigns of Kao-tsu and T'ai-tsung
|
張學明
|
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
|
18期
|
1987
|
頁265-276
|
唐甄的政治思想
|
孫廣德
|
食貨月刊
|
16卷1/2
|
1986.09
|
頁67-91
|
唐甄的政治思想
|
孫廣德
|
食貨月刊
|
15卷11/12
|
1986.06
|
頁490-514
|
玄奘大師與唐太宗及其政治理想探微
|
冉雲華
|
華岡佛學學報
|
8期
|
1985.10
|
頁135-157
|
唐代道教徒式隱士的崛起:論李白隱逸求仙活動的政治社會背景
|
施逢雨
|
清華學報
|
16卷1/2
|
1984.12
|
頁27-48
|
漢唐儒者對「道德政治」的思考
|
|
大學雜誌
|
162期
|
1982.11
|
頁46-47
|
漢唐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
|
闞道明
|
新竹師專學報
|
7期
|
1981.05
|
頁259-272
|
唐末五代政治社會之研究--魏博二百年史論
|
毛漢光
|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
|
50卷2期
|
1979.06
|
頁301-360
|
隋唐制度的三大淵源與河西文化--附論唐代的政治集團
|
林萬安
|
史苑
|
30期
|
1978.06
|
頁1-4
|
唐代政治得失之研究
|
張世賢
|
行政學報
|
10期
|
1978.06
|
頁33-64
|
新舊唐書隱逸傳所顯示之唐代政治社會思潮
|
吳力行
|
中華文化復興月刊
|
11卷5期
|
1978.05
|
頁64-67
|
中國傳統知識份子與政治--從晚周至唐
|
陳德禹
|
仙人掌雜誌
|
2卷5期總號11
|
1978.02
|
頁109-133
|
唐代宦官的婚姻與收養關係--兼論宦官親屬關係對唐代政治的關係
|
雷家驥
|
鵝湖
|
3卷3期
|
1977.09
|
頁25-32
|
唐代宦官的婚姻與收養關係--兼論宦官親屬關係對唐代政治的關係
|
雷家驥
|
鵝湖
|
3卷2期
|
1977.08
|
頁22-25
|
唐代道教與政治
|
孫克寬
|
大陸雜誌
|
51卷2期
|
1975.08
|
頁1-37
|
科舉制度對唐代政治社會文化三方面的影響
|
洪淑美
|
中興史學
|
4期
|
1975.06
|
頁16-19
|
由政治形態看唐宋間的歷史演變
|
邱添生
|
大陸雜誌
|
49卷6期
|
1974.12
|
頁14-35
|
唐代初年政治集團的運用及其限制
|
王吉林
|
華岡學報
|
8期
|
1974.07
|
頁121-148
|
<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>(孫廣德著)
|
何啟民
|
人與社會
|
1卷6期
|
1974.02
|
頁82
|
唐太宗時代的政治
|
宋選銓
|
政治評論
|
26卷8期
|
1971.06
|
頁25-28
|
劉秀復漢與李淵與唐的政治作戰
|
易大德
|
戰史彙刊
|
2期
|
1970.03
|
頁17-26
|
唐初政治史論要
|
劉求南
|
憲政論壇
|
15卷9期
|
1970.02
|
頁15-19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