篇名
|
作者
|
刋名
|
卷期
|
出版年月
|
頁次
|
從榆林窟壁畫耕作圖談到唐代寺院經濟
|
金毓黻
|
普門學報
|
54期
|
2009.11
|
頁1-13
|
試論唐代廣州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
|
朱祖德
|
白沙歷史地理學報
|
7期
|
2009.04
|
頁129-172
|
唐代愛情詩的多元面貌
|
蔡慧鳳
|
遠東學報
|
25卷4期
|
2008.12
|
頁659-674
|
唐宋時代社會經濟史研究的展開
|
大澤正昭
|
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
|
30期
|
2008.11
|
頁279-298
|
唐五代江西地區的經濟發展
|
朱祖德
|
淡江史學
|
19期
|
2008.09
|
頁37-55
|
天人合一的環保理念--讀[威廉?麥唐諾,麥克?布朗嘉]著《從搖籃到搖籃: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》
|
蔡惠琴
|
全國新書資訊月刊
|
112期
|
2008.04
|
頁42-46
|
離開搖籃,走向何方?--讀威廉.麥唐諾[William McDonough]與麥克.布朗嘉[Michael Braungart]的《從搖籃到搖籃--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》
|
吳明益
|
文訊
|
270期
|
2008.04
|
頁114-115
|
特殊族群運動社會化過程之研究--2007.國際唐氏症游泳邀請賽為例
|
蘇維杉
|
運動文化研究
|
4期
|
2008.03
|
頁87-114
|
2003-2007.年大陸地區唐史研究概況
|
王靜;張耐冬
|
中國唐代學會會刊
|
14期
|
2007.11
|
頁49-99
|
2005.-2007.年臺灣地區唐史研究概況
|
張文杰
|
中國唐代學會會刊
|
14期
|
2007.11
|
頁23-47
|
唐代越州經濟發展探討
|
朱祖德
|
淡江史學
|
18期
|
2007.09
|
頁21-42
|
唐傳奇〈鶯鶯傳〉的情、慾世界--一個精神分析學式的文學社會學解讀
|
李宗定
|
政大中文學報
|
6期
|
2006.12
|
頁125-146
|
從法門寺塔論唐代佛教藝術之發展背景
|
陳奕愷
|
史物論壇
|
3期
|
2006.12
|
頁5-34
|
A Discourse on Byron's Don Juan
|
劉煌城;張簡麗淑
|
黃埔學報
|
49期
|
2005.10
|
頁287-308
|
歷史未停滯:從中國社會史分期論爭看全漢昇的唐宋經濟史研究
|
梁庚堯
|
臺大歷史學報
|
35期
|
2005.06
|
頁1-53
|
唐代庶民侵害社會法益罪--以強盜罪為中心
|
陳登武
|
興大人文學報
|
(下)卷34期
|
2004.06
|
頁673-727
|
論隋唐國家祭祀的神祠色彩
|
雷聞
|
漢學研究
|
21卷2期總號43
|
2003.12
|
頁111-138
|
唐代文士的「金谷」印象
|
吳秋慧
|
中國古典文學研究
|
8期
|
2002.12
|
頁37-67
|
唐律關於維護「社會集體安全」規範之研究
|
桂齊遜
|
法制史研究
|
3期
|
2002.12
|
頁71-94
|
試論唐代蘇州繁榮的經濟基礎
|
朱祖德
|
淡江史學
|
13期
|
2002.10
|
頁91-103
|
漢唐的工商經濟
|
蘇啟明
|
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
|
12卷9期總號110
|
2002.09
|
頁4-7
|
唐代浙江地區的經濟發展
|
朱祖德
|
淡江史學
|
12期
|
2001.12
|
頁1-21
|
唐代宴飲詩的社會化現象
|
吳秋慧
|
德明學報
|
16期
|
2000.12
|
頁225-245
|
郝春文,《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》
|
林韻柔
|
新史學
|
11卷1期
|
2000.03
|
頁179-187
|
論唐代「集體意識詩用」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--建構「中國詩用學」初論
|
顏崑陽
|
東華人文學報
|
1期
|
1999.07
|
頁43-68
|
地方軍事化對唐代後期淮北地區政治與社會的衝擊(780~893)
|
盧建榮
|
歷史學報
|
27期
|
1999.06
|
頁17-54
|
隋唐科舉考試制度的作用與影響
|
張豐隆
|
建中學報
|
4期
|
1998.12
|
頁111-126
|
中國古代社會之遊憩活動--以唐朝為例
|
韓可宗
|
造園季刊
|
28期
|
1998.09
|
頁25-32
|
回首兩情蕭索,離魂何處飄泊?--試論唐傳奇「步飛煙」
|
賴芳伶
|
興大中文學報
|
11期
|
1998.06
|
頁1-15
|
安史之亂前後唐代門第家族勢力的推移
|
宋德熹
|
興大歷史學報
|
8期
|
1998.06
|
頁59-94
|
略論民國以來臺灣與大陸隋唐五代醫學史的研究
|
鄭志敏
|
新史學
|
9卷1期
|
1998.03
|
頁153-230
|
從長沙窯底看唐代私營商品經濟的發展
|
單先進;曹彩雲
|
故宮文物月刊
|
15卷6期總號174
|
1997.09
|
頁104-119
|
試探唐代婦女與本家的關係
|
陳弱水
|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
|
68卷1期
|
1997.03
|
頁167-248
|
從本願寺石刻看唐代獲鹿的地方社會
|
劉淑芬
|
簡牘學報
|
16期
|
1997.01
|
頁119-151
|
略論唐朝的禪林經濟
|
李豫川
|
內明
|
297期
|
1996.12
|
頁24-28
|
唐代社會的特質
|
王壽南
|
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
|
4期
|
1996.09
|
頁18-22
|
唐初山東世族社會地位之探討
|
方儷璇
|
史繹
|
26期
|
1995.05
|
頁1-17
|
唐代吐蕃的社會結構
|
林冠群
|
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
|
20期
|
1993.12
|
頁1-56
|
唐代社會詩的藝術風格與價值
|
鍾吉雄
|
初等教育研究
|
5期
|
1993.12
|
頁267-309
|
[唐耕耦主編]《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蹟釋錄》評介
|
陳國燦
|
九州學刊
|
5卷4期總號20
|
1993.06
|
頁119-121
|
隋唐社會哲學之研究
|
鄔昆如
|
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
|
36期
|
1988.12
|
頁161-214
|
唐代成都的經濟景況
|
黃敏枝
|
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
|
19期
|
1987.07
|
頁55-109
|
唐波斯柯的社會教育學理論
|
詹棟樑
|
社教雙月刊
|
20期
|
1987.07
|
頁27-30
|
唐婚律與社會婚姻實態的研究
|
向淑雲
|
史原
|
15期
|
1986.04
|
頁217-229
|
詩經文學與唐代社會詩人
|
潘重規
|
孔孟月刊
|
23卷12期總號276
|
1985.08
|
頁11-14
|
唐代道教徒式隱士的崛起:論李白隱逸求仙活動的政治社會背景
|
施逢雨
|
清華學報
|
16卷1/2
|
1984.12
|
頁27-48
|
唐相李德裕國計與民生合一的經濟建設
|
湯承業
|
臺北市銀月刊
|
14卷1期
|
1983.01
|
頁45-64
|
試論自隋唐至清中葉的社會經濟為農商放任時代
|
林天蔚
|
思與言
|
19卷6期
|
1982.03
|
頁1-7
|
淺論唐代的貨幣經濟
|
馬文英
|
史學會刊
|
25期
|
1981.09
|
頁28-37
|
長安為中心之唐代社會風氣
|
劉伯驥
|
陜西文獻
|
40期
|
1980.01
|
頁10-17
|
唐末五代政治社會之研究--魏博二百年史論
|
毛漢光
|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
|
50卷2期
|
1979.06
|
頁301-360
|
評介<唐代社會論文集>(John Curtis Perry & Bardwell L. Smith編 )
|
|
出版與研究
|
46期
|
1979.05
|
頁26-27
|
從白居易秦中吟看中唐的社會
|
楊宗瑩
|
中國學術年刊
|
2期
|
1978.06
|
頁213-228
|
唐君毅先生論戰爭與和平--君毅先生的民族與社會思想
|
吳學文
|
再生
|
8卷80期
|
1978.05
|
頁13-14
|
新舊唐書隱逸傳所顯示之唐代政治社會思潮
|
吳力行
|
中華文化復興月刊
|
11卷5期
|
1978.05
|
頁64-67
|
由貨幣經濟看唐宋間的歷史演變
|
邱添生
|
歷史學報
|
5期
|
1977.04
|
頁229-252
|
唐朝山東士族的社會地位之考察
|
何啟民
|
簡牘學報
|
5期
|
1977.01
|
頁23-38
|
從唐山大地震看大陸的社會危機
|
康銘淑
|
財政經濟月刊
|
26卷9期
|
1976.09
|
頁16-18
|
科舉制度對唐代政治社會文化三方面的影響
|
洪淑美
|
中興史學
|
4期
|
1975.06
|
頁16-19
|
從經濟發展上分析唐代與東南的交往
|
彭承天
|
古今談
|
112期
|
1974.08
|
頁27
|
「進士科與唐代的文學社會」提要
|
羅龍治
|
華學月刊
|
31期
|
1974.07
|
頁27-31
|
從部曲到佃戶(下)--唐宋間社會變革之一面
|
宮崎市定
|
食貨月刊
|
3卷10期
|
1974.01
|
頁473-487
|
談文學的社會參與--讀顏元叔「唐文標事件」後
|
彭瑞金
|
中外文學
|
2卷8期
|
1974.01
|
頁139-141
|
從部曲到佃戶(上)唐宋間社會變革之一面
|
宮崎市定
|
食貨月刊
|
3卷9期
|
1973.12
|
頁427-443
|
論唐代社會詩
|
鍾吉雄
|
中國詩季刊
|
4卷2期
|
1973.06
|
頁(3)1-(3)54
|
晚唐會昌間的財政經濟政策
|
湯承業
|
逢甲學報
|
6期
|
1973.05
|
頁151-183
|
唐代佛教寺院與經濟問題
|
道端良秀
|
臺灣佛教
|
26期
|
1972.07
|
頁12-27+47
|
劉晏何以能安定中唐經濟
|
吳演南
|
復興崗學報
|
8期
|
1970.06
|
頁117-128
|
唐代經濟史的研究
|
楊容瑜
|
財經學報
|
10期
|
1967.05
|
頁84-88
|
評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編<唐才常集>
|
陳善偉
|
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
|
12期
|
1981
|
頁357-360
|
Literati Painter or Professional? A New View of T'ang Yin's Social Status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Evidence
|
朱融
|
東方文化
|
18卷1/2
|
1980
|
頁1-25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