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者
|
篇名
|
出處
|
|
劉國貞
|
詩人氣的唐代傳奇——唐傳奇鑒賞
|
名作欣賞
|
2008/3
|
王動
|
試述唐人小說詩意特征的內在表現——兼論唐人小說的抒情意識的自覺
|
名作欣賞
|
2008/2
|
胡麗
|
佳人舞劍 氣壯情長——唐傳奇中女俠形象淺析
|
遼寧行政學院學報
|
2008/2
|
葉蔚
|
西廂記 普救寺里的風花雪月
|
風景名勝
|
2008/2
|
羅鳴放
|
從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人生處世心態
|
名作欣賞
|
2008/2
|
關四平
|
唐代婚戀小說超越現實模式管窺
|
大連大學學報 29 : 1
|
2008/2
|
才崢
|
唐人小說中月老形象的文化內涵
|
科教文化
|
2008/1
|
張國風
|
關于中國古典小說發展規律的思考
|
江蘇行政學院學報
|
2008/1
|
陳名琛
|
唐代小說中的人鬼交往類型及其文化內涵
|
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
|
2008/1
|
熊明
|
月老傳說與唐人婚戀觀的小說觀照
|
遼寧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36 : 1
|
2008/1
|
張金桐 , 劉雪梅
|
唐代小說與唐人的婚愛倫理觀
|
河北學刊 27 : 5
|
2007/9
|
陳金鳳
|
唐代婦女與科舉述論
|
歷史教學 ( 高校版 )
|
2007/9
|
符海平
|
亦真亦假似人非人-唐傳奇魔幻女性形象淺析
|
企業家天地
|
2007/8
|
廖珮芸
|
唐人小說中的「桃花源」主題研究
|
東海中文學報 19
|
2007/7
|
劉新華
|
唐人小說中的剛猛女性形象淺析
|
文教資料
|
2007/7
|
王虎
|
《朝野僉載 隋唐嘉話》補注
|
蘇州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6
|
李文才 , 謝丹
|
《太平廣記》所見唐代婦女的婚戀生活
|
江蘇科技大學學報 7 : 2
|
2007/6
|
胡勇
|
從尊崇門當戶對到信奉郎才女貌——解讀《游仙窟》中唐代愛情婚姻觀念的轉變
|
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6
|
馬志娟
|
論《聊齋志異》中的人狐之戀
|
河南農業
|
2007/6
|
張文德
|
女俠形象投影下的唐文人心態
|
淮海工業學報 5 : 2
|
2007/6
|
陸學莉
|
唐傳奇中俠女形象精神風貌及文學史意義
|
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6
|
程毅中
|
唐人小說中的“詩筆”與“詩文小說”的興衰
|
文學遺產
|
2007/6
|
關四平
|
再論唐代的人神戀小說
|
沈陽師范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6
|
竇春蕾
|
《鶯鶯傳》男性意識再探
|
名作欣賞
|
2007/6
|
任燕平
|
《太平廣記》語詞札記
|
嘉興學院學報
|
2007/5
|
車寶仁
|
唐長安城的昌盛與傳奇小說的繁榮
|
唐都學刊 23 : 5
|
2007/5
|
胡璟
|
唐代女鬼戀人類小說評價
|
陰山學刊
|
2007/5
|
喬孝冬
|
唐代女俠形象的審美特征
|
淮陰師范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5
|
楊柏芳
|
簡論唐五代小說中的士人功名觀
|
教書育人
|
2007/5
|
蔡靜波
|
論唐五代筆記小說中的欲圖不能型皇帝形象
|
時代文學 ( 理論學術版 )
|
2007/5
|
嚴曉翚
|
《霍小玉傳》與科舉制度下的士子風尚
|
財經界 ( 中旬刊 )
|
2007/5
|
竇春蕾
|
《鶯鶯傳》的故事模式及男性意識透視
|
寧夏大學學報 ( 人文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5
|
成千
|
《霍小玉傳》愛情與婚姻悲劇的審美認識
|
企業家天地
|
2007/4
|
李大勇
|
綜合、交錯與并用——唐人筆記小說《薛偉》的敘事學分析
|
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
|
2007/4
|
馬利文
|
推陳出新——試論《倩女離魂》對《離魂記》的繼承與發展
|
文教資料
|
2007/4
|
高俊文
|
從鄭生、李益看唐士人的婚戀觀
|
文學教育 ( 下 )
|
2007/4
|
張維娟
|
《鶯鶯傳》的流變與儒家性道德
|
戲劇 - 中央戲劇學院學報
|
2007/4
|
溫秋鳳
|
從《李娃傳》看杜十娘悲劇的原因
|
山西師大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4
|
丁楹
|
論唐人小說與曲子詞文體特征的內在契合
|
肇慶學院學報
|
2007/3
|
白帥敏
|
論《太平廣記》中的昆蟲志怪
|
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
|
2007/3
|
安迪
|
太平筆記
|
書城
|
2007/3
|
李和平
|
淺談《搜神記》中人妖相戀神話的文化價值
|
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3
|
李劍國
|
《李娃傳》疑文考辨及其他——兼議《太平廣記》的引文體例
|
文學遺產
|
2007/3
|
周相錄
|
“望”與“既望”究竟指什么時間 ? ——從元稹《鶯鶯傳》談權威辭書的一個釋詞錯誤
|
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3
|
夏秀麗
|
《太平廣記》中的化身型虎故事
|
蒲松齡研究
|
2007/3
|
孫崇濤
|
《西廂記》題材別論
|
徐州工程學院學報 22 : 3
|
2007/3
|
柴劉錦
|
唐人俠義小說對先秦兩漢文獻的繼承与發展
|
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
|
2007/3
|
葛成飛
|
秩序之下的敘事 : 《鶯鶯傳》探“亂”
|
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
|
2007/3
|
蔡靜波
|
試論唐五代筆記小說的敘事語言
|
寧夏社會科學
|
2007/3
|
蔡靜波
|
唐五代筆記小說中的婚俗現象
|
蘭臺世界
|
2007/3
|
蘇建新
|
逾墻 : 從《世說新語》到《鶯鶯傳》《西廂記》
|
徐州工程學院學報
|
2007/3
|
王歡
|
《李娃傳》中的房舍租賃
|
河南農業
|
2007/2
|
李達紅
|
管窺唐人小說中商賈形象的社會意蘊——以《鄭紹》為中心
|
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2
|
李雙紅
|
淺論唐傳奇《李娃傳》的故事情節
|
三峽大學學報 ( 人文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2
|
李艷茹
|
唐人小說中的摩尼寶珠
|
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2
|
許曉燕
|
淺探唐人小說的因果報應模式
|
合肥學院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2
|
聞克
|
西廂記諸宮調
|
曲藝
|
2007/2
|
霍明琨
|
唐人小說文獻中的嗜酒仙人与唐代的酒文化
|
中國道教
|
2007/2
|
曹華
|
唐前志怪小說中的生態意識
|
綠葉
|
2007/12
|
陽建雄
|
唐代小說與史官文化
|
古代文學
|
2007/12
|
楊海英
|
《管錐編》論畫瑣議——以《太平廣記卷》為例
|
語文學刊
|
2007/12
|
王炳毅
|
唐人和他的《金陵春夢》
|
文史春秋
|
2007/11
|
范秀利
|
論霍小玉悲劇的多重原因
|
現代語文 ( 文學研究版 )
|
2007/10
|
劉維治
|
也談《鶯鶯傳》中張生即元稹自寓說——以文本解讀為中心
|
南陽師范學院學報
|
2007/10
|
王光容
|
《玄怪錄》中的宗教主題及藝術特色
|
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1
|
王莉莉
|
悲情女子霍小玉——淺析霍小玉的悲劇形象
|
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
|
2007/1
|
李小華
|
千面嬌娃 , 女性頌歌——從情節結構分析《李娃傳》中李娃形象
|
德州學院學報
|
2007/1
|
李芳民
|
唐人小說中佛寺的藝術功能与文化蘊涵
|
山西大學學報 30
|
2007/1
|
李春沐
|
別具一格 聲情并茂——淺評蒲劇《西廂記》
|
黃河
|
2007/1
|
鄭曉芳
|
唐傳奇與科舉
|
社科縱橫 ( 新理論版 )
|
2007/1
|
韓瑜
|
唐代小說中的狐故事
|
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1
|
羅永忠
|
《鶯鶯傳》乃元稹游戲之作
|
貴州民族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1
|
劉敏
|
道教與唐傳奇中夢的意象
|
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7/04
|
劉新華
|
論唐人小說中的妒婦形象
|
新西部 ( 下半月 )
|
2007/04
|
王動
|
詩歌對唐人小說的優化作用
|
寫作
|
2007/03
|
劉方
|
佛教故事“延州婦人”在宋元佛教史著述中的書寫
|
宗教學研究
|
2007/02
|
陳玉萍
|
「詩筆」融入的書寫策略與詩文關係 -- 以 [( 唐 ) 元稹撰 ] 〈鶯鶯傳〉與 [( 元 ) 宋梅洞撰 ] 〈嬌紅記〉為例
|
中國文學研究 24
|
2007
|
閆立飛
|
在史傳与小說之間 _ 傳奇小說的文体与觀念
|
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5
|
2007
|
張曉莉
|
屈辱與抗爭——淺析《霍小玉傳》與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》貞節觀的不同
|
社科縱橫
|
2006/9
|
喬麗
|
從《任氏傳》看唐人小說中的狐意象
|
電影評介
|
2006/9
|
于麗
|
《鶯鶯傳》與《西廂記》審美感受差異辨析
|
山東社會科學
|
2006/8
|
李艷
|
唐傳奇中復仇女性類型淺析
|
語文學刊
|
2006/8
|
郭紹林
|
《新唐書‧志》的兩則錯誤及致誤原因
|
河南科技大學學報 24 : 4
|
2006/8
|
趙彩娟
|
從《鶯鶯傳》到《西廂記》崔鶯鶯形象的再解讀
|
現代語文 ( 文學研究版 )
|
2006/8
|
邵立志
|
如何認識《鶯鶯傳》中的紅娘形象
|
現代語文 ( 文學研究版 )
|
2006/6
|
邱睿
|
西廂幾幻總關情 不問伯仲只論文——論《鶯鶯傳》到《西廂記》之變異
|
四川戲劇
|
2006/6
|
賈名黨
|
唐傳奇《仙女》意象管窺
|
河池學院學報
|
2006/6
|
李永泉
|
談《紫釵記》對《霍小玉傳》的繼承與發展
|
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6/5
|
邱昌員
|
論中唐敘事詩的小說史意義
|
甘肅社會科學
|
2006/5
|
尹麗麗
|
從唐俠義小說看士人對宗教的觀念
|
徐州工程學院學報 21 : 4
|
2006/4
|
李曉雯
|
〈焦湖廟祝〉與〈枕中記〉比較 -- 以悟道模式為主軸
|
中國語文 98
|
2006/4
|
周相錄
|
從清醒到夢想 : 西廂故事流變論
|
唐都學刊
|
2006/4
|
錢光勝
|
佛教地獄觀念與唐代的入冥小說
|
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
|
2006/4
|
李冬梅
|
淺論《霍小玉傳》 愛情悲劇的復雜性
|
娘子關
|
2006/3
|
邱昌員
|
論唐人融詩入小說
|
貴州社會科學
|
2006/3
|
黃大宏
|
唐傳奇《三夢記》的結构淵源及其重寫史論
|
湖南科技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6/3
|
楊文榜
|
論唐傳奇小說的發展特性
|
樂山師范學院學報
|
2006/3
|
劉正平
|
唐五代文言小說虎故事的巫術文化解讀
|
宗教學研究
|
2006/3
|
劉艷
|
略論唐代三大愛情傳奇
|
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
|
2006/3
|
蔡靜波
|
試論唐五代筆記小說中的胡商形象
|
西域研究
|
2006/3
|
李秋艷
|
從《離魂記》到《倩女離魂》戀愛觀的變遷
|
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6/2
|
張軍
|
《任氏傳》中的“狐女”應當是胡女
|
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版 )
|
2006/2
|
曹潔萍
|
由《鶯鶯傳》和《西廂記》看唐人婚姻門第觀
|
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
|
2006/2
|
王穎
|
論唐前愛情故事對才子佳人小說的藝術滋養
|
社會科學輯刊
|
2006/12
|
孫少穎
|
郵票雙曲——西廂記與牡丹亭
|
集郵博覽
|
2006/11
|
柴劉錦
|
試析唐人小說中的昆侖奴
|
韶關學院學報
|
2006/11
|
劉煜
|
從唐代傳奇看藩鎮使府辟署制度-由《紅線》、《聶隱娘》、《柳氏傳》談起
|
井岡山醫專學院 13 : 6
|
2006/11
|
李石梅
|
《霍小玉傳》中的女性悲劇
|
安徽文學 ( 下半月 )
|
2006/10
|
喬麗
|
從唐人小說看中晚唐時期的政治危機
|
當代經理人 ( 下旬刊 )
|
2006/10
|
喬麗 , 楊銀梅
|
從唐人小說看中晚唐時期的政治危机
|
文化研究
|
2006/10
|
王素 君
|
春香與鶯鶯形象比較
|
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
|
2006/1
|
李芳民
|
唐小說所見士子寄宿習業長安道觀二例
|
西北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6/1
|
李傳江
|
唐前志怪小說中-擬獸化、蛇意象解讀
|
重慶師范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6/1
|
胥洪泉
|
《鶯鶯傳》研究百年回顧
|
涪陵師范學院學報
|
2006/1
|
張平
|
唐人小說敘事意象的美學功能
|
合肥學院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6/1
|
梁瑜霞
|
二○○四年唐傳奇小說研究綜述
|
唐都學刊
|
2006/1
|
黃曼
|
論《美狄亞》、《鶯鶯傳》中人性與倫理的沖突
|
世界文學評論
|
2006/1
|
趙旭
|
試論唐人小說中俠客形象的形成特征
|
沈陽教育學院學報
|
2006/1
|
劉文文
|
論《鶯鶯傳》中的空白藝術
|
科教文匯 ( 上半月 )
|
2006/1
|
王動
|
借詩歌藝術手法增說部文采情韻-唐人小說詩化傾向初探
|
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3
|
2006
|
李小榮
|
考鏡源流,抉微闡幽-《佛教与隋唐五代小說》評介
|
東方學刊 4
|
2006
|
邢永萍
|
唐人小說中女妖形象的世俗化
|
青海師專學報 3
|
2006
|
房厚信
|
略論唐傳奇對正統文化的背離與修補
|
阜陽師范學院學報 ( 社科版 )
|
2005/8
|
秦朝暉
|
試用巴赫金的復調理論簡談《鶯鶯傳》
|
教學與管理
|
2005/8
|
鄒祖堯
|
《游仙窟》中國小說的開山之作
|
皖西學院學報 21 : 4
|
2005/8
|
任娟
|
淺析唐婚戀小說的多重悖論
|
語文學刊
|
2005/7
|
方堅銘
|
作為愛情悲劇和攻擊型傳奇作品的《霍小玉傳》
|
中南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5/6
|
孫亦平
|
《虬須客》與《虬髯客傳》
|
中國道教
|
2005/6
|
馬越
|
論《繡襦記》對《李娃傳》的改編與重寫
|
甘肅高師學報
|
2005/6
|
李界元
|
背景型、參照型和溝通型-唐人傳奇中胡人形象類型分析
|
鄧州大學學報 38 : 3
|
2005/5
|
邱昌員
|
論唐代豪俠小說與詠俠詩之互動關系
|
貴州社會科學
|
2005/5
|
郭紹林
|
唐小說對龍門石窟北天王所踩鬼怪的詮釋
|
世界宗教文化
|
2005/4
|
楊麗
|
唐人小說中李楊題材的歷史眼光
|
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
|
2005/4
|
鄧建
|
元稹《鶯鶯傳》的精神分析學解讀
|
瓊州大學學報
|
2005/4
|
關四平
|
唐傳奇《霍小玉傳》新解
|
文學遺產
|
2005/4
|
汪聚應
|
唐人豪俠小說中的雜技描寫
|
天水師范學院學報
|
2005/3
|
胡激
|
《鶯鶯傳》中鶯鶯形象的時代性
|
河海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5/3
|
時琳
|
試析《李娃傳》與《永遠的尹雪艷》中女主人公的象征意味
|
阜陽師范學院學報 ( 社科版 )
|
2005/3
|
楊文榜
|
從《鶯鶯傳》到《西廂記》 : 人性化的必由之路
|
瓊州大學學報
|
2005/3
|
劉偉
|
試論《任氏傳》狐意象的基本特征
|
蒲松齡研究
|
2005/3
|
劉敏
|
壺:唐傳奇小說中的道教審美意象
|
世界宗教文化
|
2005/3
|
鄧桃莉
|
從女性主義視角解讀元稹筆下的崔鶯鶯形象
|
新余高專學報
|
2005/3
|
李軍鋒
|
李娃圓形人物論
|
蘭州教育學院學報
|
2005/2
|
邢永萍
|
唐傳奇中人與異類相戀作品之比較
|
青海師專學報
|
2005/2
|
郝青云
|
《董西廂》與《鶯鶯傳》的文化差異
|
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
|
2005/2
|
黃桂鳳
|
唐代士子的夢中情人——唐代愛情傳奇女性形象芻議
|
玉林師范學院學報
|
2005/2
|
鐘林斌
|
論唐傳奇中的人鬼之戀小說
|
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
|
2005/2
|
陳玟璇
|
唐小說中作夢者之分析與探討
|
中國文學研究
|
2005/12
|
楊文榜
|
從《鶯鶯傳》到《西廂記》 : 人性化的必由之路
|
名作欣賞
|
2005/12
|
趙睿才
|
敦煌寫本《下女夫詞》的民俗解讀
|
名作欣賞
|
2005/12
|
關四平
|
君忌而臣危—論唐人小說中君臣關系的異化形態
|
求是學刊 32 : 6
|
2005/11
|
敖先紅
|
從“敘事語言”角度重新審視《鶯鶯傳》
|
閱讀與寫作
|
2005/10
|
王青
|
玄奘西行對唐代小說創作的影響
|
西域研究
|
2005/1
|
王穎
|
《鶯鶯傳》的審美特征及其文化成因
|
蘇州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5/1
|
吳邦江
|
論詩歌與唐傳奇創作的關系
|
常州工學院學報 ( 社科版 )
|
2005/1
|
宋倫美
|
牛僧孺《玄怪錄》的定數論考察
|
中國典籍與文化
|
2005/1
|
周晴
|
試論佛教對唐傳奇的影響——以《游仙窟》、《枕中記》、《霍小玉傳》為參照的思考
|
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
|
2005/1
|
黃薇
|
小議《西廂記》中崔鶯鶯的性格
|
景德鎮高專學報
|
2005/1
|
鄭慧霞
|
試析《鶯鶯傳》中崔張分手之原因
|
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5/1
|
石麟
|
唐宋傳奇與《西游記》
|
明清小說研究 4
|
2005
|
聶濟冬
|
中唐愛情傳奇哀美情趣成因探析
|
理論學刊
|
2004/7
|
李時人
|
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論略
|
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4/6
|
彭清深
|
唐人傳奇 : 隴右作家作品考述
|
西北民族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4/6
|
楊文榜
|
論唐傳奇興起與繁榮的原因
|
洛陽師范學院學報
|
2004/6
|
虎維堯
|
《霍小玉傳》的文化意蘊
|
固原師專學報
|
2004/5
|
韓雪晴
|
唐人小說中的龍意象及其文化意義
|
赤峰學院學報
|
2004/5
|
王勝明
|
《霍小玉傳》中李益本事考
|
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4/4
|
沈天水
|
唐人小說與唐代婚姻法
|
蒲松齡研究
|
2004/4
|
林潔
|
略論《李娃傳》的大團圓結局
|
銅仁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
|
2004/4
|
崔真娥
|
從妓女到汧 國 夫人——從女性學的角度看《李娃傳》
|
社會科學研究
|
2004/4
|
馮喜梅
|
《西廂記》藝術特色淺析
|
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
|
2004/4
|
熊海英
|
從唐人小說看中晚唐士人人生理想和價值觀的變遷
|
晉陽學刊
|
2004/4
|
趙琳
|
唐傳奇《鶯鶯傳》悲劇新探
|
求是學刊
|
2004/4
|
趙霞
|
《西廂記》的“前世”與“今生”
|
職大學報
|
2004/4
|
蔡靜波
|
論《李娃傳》的藝術特色及其思想價值
|
昌吉學院學報
|
2004/4
|
顧海
|
怎一個“錯”字了得——談《西廂記》的戲劇沖突
|
鹽城師范學院學報 ( 人文社會科學版 )
|
2004/4
|
成潤淑
|
從《李娃傳》看唐傳奇的典雅性與通俗性
|
廈門教育學院學報
|
2004/3
|
李震
|
唐代傳奇小說中穿插詩歌的結構方式及其美學品格
|
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4/3
|
武麗霞
|
論唐傳奇的雜傳實質
|
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( 人文社會科學版 )
|
2004/3
|
邵文實
|
《唐人小說與政治》評略
|
東南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4/3
|
陳曦
|
唐代傳奇中的女俠形象及其審美價值
|
廣西社會科學
|
2004/3
|
鄭新安
|
論霍小玉形象的塑造
|
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4/3
|
顧海
|
論《西廂記》人物關系中擇婚理念之沖突
|
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
|
2004/3
|
于志鵬
|
唐傳奇與詩歌關系試論
|
忻州師范學院學報
|
2004/2
|
袁書會
|
從傳播方式上看唐代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的差異
|
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4/2
|
高林清
|
略談唐傳奇中的婢女
|
龍巖師專學報
|
2004/2
|
陳炳熙
|
論《聊齋志異》對唐代小說的超越 ( 續 )
|
蒲松齡研究
|
2004/2
|
方堅銘
|
《李娃傳》主副調互補的敘述策略及其間接攻擊策略
|
浙江工業大學學報 ( 社科版 )
|
2004/1
|
王光福
|
讀《任氏傳》
|
蒲松齡研究
|
2004/1
|
李奉戩
|
論《李娃傳》中滎陽生形象的原型意義——兼析中國古代小說中文人與妓女的愛情情節模式
|
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
|
2004/1
|
郝潤華
|
論唐代傳奇女性形象塑造的審美取向
|
煙臺師范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4/1
|
陳炳熙
|
論《聊齋志異》對唐代小說的超越
|
蒲松齡研究
|
2004/1
|
楊文榜
|
形象大于思想——元稹《鶯鶯傳》創作緣起與藝術效果談
|
語文學刊
|
2004/1
|
劉艷
|
淺論中國小說的成熟——白行簡《李娃傳》賞析
|
經濟與社會發展
|
2004/1
|
蔡美云
|
愛情的背后——再讀《西廂記》
|
戲曲藝術
|
2004/1
|
蘇建新
|
元稹《鶯鶯傳》創作心態揭密
|
廈門教育學院學報
|
2004/1
|
羅立剛
|
論唐五代小說與詩話的關系
|
學術研究
|
2003/7
|
徐天河
|
道是無情卻有情——論李娃思想性格的一致性
|
閱讀與寫作
|
2003/6
|
黃東陽
|
唐王度《古鏡記》之鑄鏡傳說辨析-兼論古鏡制妖的思考進路
|
中國文學研究 17
|
2003/6
|
子規
|
關于崔鶯鶯所屬種族之爭
|
文史雜志
|
2003/5
|
石麟
|
牛僧孺《玄怪錄》中傳奇作品臆探
|
黃岡師范學院學報
|
2003/5
|
宋邦珍
|
唐傳奇中的霍小玉和李娃形象塑造之比較
|
中國語文
|
2003/5
|
趙青
|
《聊齋志異》在題材內容上對唐傳奇的繼承與發展
|
淮陰師范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3/5
|
蘇建新
|
怎樣看《西廂記》中的“張生跳粉墻”疑案 ?
|
孝感學院學報
|
2003/5
|
石育良
|
唐傳奇中的兩性故事
|
中山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3/4
|
宋倫美
|
《玄怪錄》所表現的佛教的文學變用
|
中國典籍與文化
|
2003/4
|
宋常立
|
唐傳奇對史傳敘事法的繼承與發展
|
重慶三峽學院學報
|
2003/4
|
徐鳳霞
|
試析唐傳奇中“仙妓合流”現象的歷史原因
|
錦州師范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3/4
|
馬瑜
|
唐代傳奇創作中的虛實關系
|
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
|
2003/4
|
高益榮
|
永老無別離 萬古常完聚——《西廂記》愛情婚姻觀管窺
|
古典文學知識
|
2003/4
|
張愛民
|
從元雜劇對唐傳奇的改編看元代文人心態
|
焦作工學院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3/4
|
劉敏
|
試論道教對唐傳奇興起的影響
|
宗教學研究
|
2003/4
|
王青山
|
從《西廂記》故事結局的演變看傳統民族心態
|
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 ( 綜合版 )
|
2003/3
|
付巖志
|
從唐傳奇到《金瓶梅》——以理欲交變為考察線索
|
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3/3
|
金榮華
|
《定婚店》故事試探
|
廣西師范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3/3
|
孫鴻亮
|
鶯鶯何曾作胡女
|
文史雜志
|
2003/3
|
曾昭聰
|
唐傳奇《玄怪錄》《續玄怪錄》釋詞
|
唐都學刊
|
2003/3
|
鮑開愷
|
以“性格組合論”觀《紫釵記》之霍小玉
|
蘇州教育學院學報
|
2003/3
|
鐘巧靈
|
論《西廂記》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
|
渭南師范學院學報
|
2003/3
|
李彥華
|
論唐傳奇小說的興起
|
遼寧師專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3/2
|
李軍均
|
“傳奇”小說學考
|
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
|
2003/2
|
李榮明
|
唐傳奇中的德性標準
|
學術研究
|
2003/2
|
陳清茹
|
同是傷心被棄人異樣結局異樣情-崔鶯鶯、霍小玉不同結局之分析
|
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4 : 1
|
2003/2
|
馬麗
|
從主動進攻到被動防御——唐宋愛情小說里男人的氣質蛻變
|
廣西社會科學
|
2003/12
|
王汝濤
|
小說介入牛李黨爭的又一篇——《李娃傳》析疑
|
臨沂師范學院學報
|
2003/1
|
安吉鄉
|
從唐傳奇析唐代士人的心態
|
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
|
2003/1
|
李娟
|
李娃傳奇 傳奇李娃——《李娃傳》李娃形象分析
|
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
|
2003/1
|
梁新艷
|
浪蕩公子薄情郎——《李娃傳》鄭生形象淺析
|
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
|
2003/1
|
黃大宏
|
《李娃傳》主題新論——以科舉與社會文化風尚的關系為特定語境
|
中國文學研究
|
2003/1
|
黃大宏
|
《李娃傳》為白行簡晚年作品考論
|
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
|
2003/1
|
劉傳鴻
|
《 < 幽明錄 > 輯注》釋詞獻疑
|
池州師專學報
|
2003/1
|
崔際銀
|
「詩与唐人小說」研究述略
|
江西社會科學 4
|
2003
|
劉燕萍
|
至死不休與溫柔敦厚 -- 從女性主義看「霍小玉傳」和「鶯鶯傳」
|
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 3
|
2003
|
吳夏平
|
論唐人小說中文士與妓女婚戀悲劇之成因及價值
|
貴州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2/6
|
吳偉斌
|
《鶯鶯傳》寫作時間的再探索——兼答尹占華、程國賦兩位先生的商榷
|
中州學刊
|
2002/6
|
吳美卿
|
唐傳奇敘事視角的社會性別研究
|
求索
|
2002/4
|
李彤
|
唐代言情傳奇中女性形象與傳統文化制約下的男性情愛心理
|
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
|
2002/4
|
劉淑萍
|
《太平廣記》里的虎
|
中國典籍與文化
|
2002/4
|
顧海
|
《西廂記》“玉人”的審美意蘊
|
南通師范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2/4
|
李潤強
|
牛僧孺傳奇創作研究
|
西北師大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2/3
|
馬琳萍
|
對《霍小玉傳》和《鶯鶯傳》的比較閱讀
|
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
|
2002/3
|
羅瑞寧
|
被狼吻的“花間美人”——從《西廂記》中崔鶯鶯說開去
|
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
|
2002/2
|
陳弱水
|
小說中所見的婦女與本家
|
中國史研究 20
|
2002/10
|
景凱旋
|
試論唐傳奇的“文備眾體”
|
中國典籍與文化
|
2002/1
|
楊欣
|
唐傳奇與進士
|
渭南師范學院學報
|
2002/1
|
景凱旋
|
唐代小說類型考論
|
南京大學學報 39 : 5
|
2002
|
馬自力
|
唐人筆記小說中的唐代女性——從資料與問題出發的初步考察
|
文藝研究
|
2001/6
|
張燕雯
|
凄婉約絕的愛情悲劇——唐傳奇《任氏傳》賞析
|
語文學刊
|
2001/6
|
程國賦
|
論唐五代小說中的胡商現象
|
西北師大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1/6
|
熊明
|
六朝雜傳與傳奇體制
|
武漢大學學報 ( 人文科學版 )
|
2001/5
|
張立榮
|
從《謝小娥傳》看唐傳奇的求實性
|
山西教育學院學報
|
2001/4
|
李潤強
|
唐代舉子是用傳奇行卷的嗎──兼論唐代科舉與傳奇的關系
|
西北師大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1/3
|
原榮
|
從《鶯鶯傳》到《西廂記》看愛情主題的升華
|
青島遠洋船員學院學報
|
2001/3
|
吳季霏
|
唐人傳奇之創作方法及特色
|
古今藝文 27:2
|
2001/2
|
周秀榮
|
“名士情結”的形成與消解——從《李娃傳》、《杜十娘》、《占花魁》看名妓從良取向的嬗變
|
黃岡師范學院學報
|
2001/2
|
張高評
|
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
|
漢學研究通訊 20 : 1
|
2001/2
|
陳文新
|
論唐人傳奇的虛構藝術
|
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1/2
|
陳冬梅
|
論唐代小說的虛幻性主題
|
萊陽農學院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2001/2
|
廖雨
|
符合生活環境的人物塑造——淺論唐傳奇愛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
|
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
|
2001/2
|
蔡燕
|
《霍小玉傳》與《李娃傳》女性形象審美比較
|
曲靖師范學院學報
|
2001/2
|
林于弘
|
半夢半醒之間 -- 談李公佐「南柯太守傳」
|
中國語文 89:6
|
2001/12
|
李劍國
|
秦醇《趙飛燕別傳》考論——兼議《驪山記》《溫泉記》
|
固原師專學報
|
2001/1
|
唐晉元
|
唐傳奇中的愛情小說 ( 四 )
|
徐州教育學院學報
|
2001/1
|
涂白誠
|
良知的復蘇 人性的回歸——《李娃傳》別論
|
許昌師專學報
|
2001/1
|
賀信民
|
悲喜殊味 各領風騷──唐傳奇《李娃傳》、《霍小玉傳》對讀
|
唐都學刊
|
2001/1
|
楊保建
|
試論唐人婚戀小說的價值取向
|
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
|
2001/1
|
周次吉
|
寺院考 (1)-- 唐人小說中之寺院
|
朝陽學報第五期
|
2000/8
|
陳文新
|
論穆宗初至懿宗末的唐人傳奇
|
齊魯學刊
|
2000/5
|
李釗平
|
意象模式及其在唐宋傳奇小說中的運用
|
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
|
2000/4
|
周相錄
|
大夢誰先覺──《長恨歌》《鴛鴦傳》與元白婚戀散論
|
樂山師范學院學報
|
2000/4
|
唐晉元
|
唐傳奇中的愛情小說 ( 三 )
|
徐州教育學院學報
|
2000/4
|
劉圣關
|
從敘事學角度看唐傳奇的結構
|
青海師專學報
|
2000/4
|
李教練
|
論《霍小玉傳》的悲劇價值
|
武警工程學院學報
|
2000/3
|
陳福升
|
唐傳奇、元人愛情劇比較論略
|
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 ( 漢文版 *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0/3
|
唐晉元
|
唐傳奇中的愛情小說 ( 二 )
|
徐州教育學院學報
|
2000/2
|
張金同
|
論唐代傳奇小說的繁榮原因
|
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0/2
|
鳳錄生
|
唐五代小說中的釋道關系
|
零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
|
2000/2
|
張鳳翔 , 謝錦桂毓講評 , 盧文欽記錄整理
|
唐人小說〈無雙傳〉寫作技巧之探討
|
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十期
|
2000/10
|
白軍芳
|
唐傳奇中的女性美
|
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2000/1
|
唐晉元
|
唐傳奇中的愛情小說
|
徐州教育學院學報
|
2000/1
|
黃建香
|
《源氏物語》的六條妃子之“物怪”原型論——以《霍小玉傳》和《離魂記》為中心
|
日語學習與研究
|
2000/1
|
白大平
|
凄美的戀歌——評《霍小玉傳》
|
陰山學刊
|
1999/4
|
閆艷
|
唐傳奇市民“平等”觀芻議
|
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1999/4
|
黃云姬
|
論唐傳奇婚戀題材中兩類愛情模式的實質
|
福建論壇 ( 文史哲版 )
|
1999/4
|
景凱旋
|
唐代文人游談與小說
|
中國典籍與文化
|
1999/3
|
黃靈庚
|
《太平廣記》語詞札記
|
古籍整理研究學刊
|
1999/3
|
吳毓鳴
|
從唐傳奇中女性形象的重塑看唐代女權的伸張
|
莆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
|
1999/2
|
孫遜
|
中國古代遇仙小說的歷史演變
|
文學評論
|
1999/2
|
楊民蘇
|
試論唐代“始有意為小說”的有意特色
|
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
|
1999/2
|
車寶仁
|
《霍小玉傳》真實性考
|
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1999/1
|
康琳
|
談唐人傳奇中愛情小說的悲劇氣氛渲染
|
安慶師范學院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1999/1
|
曹暉
|
關于唐代傳奇《李娃傳》中人性美的淺見
|
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
|
1999/1
|
陳節
|
論唐人小說的“詩意”
|
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1999/1
|
楊保建
|
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重大飛躍─—唐傳奇心理描寫試探
|
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
|
1999/1
|
潘曉生
|
《聊齋志異》與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比較
|
蒲松齡研究
|
1999/1
|
邱志玲
|
論唐傳奇中愛情婚姻的悲劇性
|
寧德師專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1998/4
|
房暉
|
李娃、霍小玉形象比較
|
兵團教育學院學報
|
1998/3
|
張曼娟
|
人變虎,虎變人的傳奇-中國古典小說中的「人」「虎」關係的思想意涵
|
明報月刊
|
1998/2
|
黃洽
|
敘事達意與通靈傳神——由“俗人行雨”看唐傳奇到《聊齋志異》的創作發展
|
蒲松齡研究
|
1998/2
|
李釗平
|
論唐人小說對史傳傳統的內在超越——中國古典小說文體獨立歷程再回顧
|
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1998/1
|
張智華
|
角度的選定與嬗變的探尋——評程國賦著《唐代小說嬗變研究》
|
學術研究 12
|
1998
|
甘建民
|
《中國小說史略》的一個特殊視角——兼談《三夢記》的深層心理描寫
|
蘇州科技學院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1997/3
|
陳弱水
|
小說中所見的婦女與本家
|
韓國
|
1997/3
|
程國賦
|
唐傳奇與元雜劇相關作品的比較研究
|
學術研究
|
1997/2
|
徐定寶
|
試論唐傳奇與明戲劇中的「紅拂」形象
|
古今藝文
|
1997/11
|
范崇高
|
《太平廣記選》注釋析疑
|
古漢語研究
|
1997/1
|
張松輝
|
道教與唐傳奇
|
宗教學研究
|
1997/1
|
劉燕萍
|
夢的啟示 -- 李公佐:「南柯太守傳」
|
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 4
|
1997
|
黨芳莉
|
托筆夢幻 旨在人生——試論唐人小說中的夢幻描寫
|
唐都學刊 13 : 3
|
1997
|
范崇高
|
唐代筆記小說校語散議
|
古籍整理研究學刊
|
1996/6
|
李季平
|
《太平廣記》社會史料初探
|
齊魯學刊
|
1996/5
|
程小銘
|
《玄怪錄》作品歸屬辨證 ( 下 )
|
貴州文史叢刊
|
1996/5
|
安小蘭
|
鶯鶯人物心理淺探──兼論鶯鶯形象的文化意義
|
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1996/4
|
車寶仁
|
唐傳奇新考證
|
西北師大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1996/4
|
陸湘懷
|
論《太平廣記》的文學文獻價值
|
撫州師專學報
|
1996/4
|
蔣述卓
|
《經律異相》對梁陳隋唐小說的影響
|
中國比較文學
|
1996/4
|
杜含秀
|
淺論唐人傳奇的獨創性
|
青海民族學院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1996/3
|
程小銘
|
《玄怪錄》作品歸屬辯證 ( 上 )
|
貴州文史叢刊
|
1996/3
|
程小銘
|
關于《玄怪錄》的成書年代
|
貴州師范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1996/3
|
熊海音
|
唐人小說與大眾文化
|
湖北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1996/3
|
歐陽修剛
|
交相輝映 , 各領風騷——《李娃傳》與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》之比較
|
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
|
1996/3
|
車寶仁
|
《霍小玉傳》中"鄭縣"考
|
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1996/2
|
程毅中
|
《玄怪錄》補正舉要
|
文獻
|
1996/1
|
劉燕萍
|
至死不休與溫柔敦厚 -- 從女性主義看「霍小玉傳」和「鶯鶯傳」
|
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 3
|
1996
|
韓德泰
|
唐代濃郁的愛情詩及其產生的社會基礎
|
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4
|
1996
|
梁瑜霞
|
神話志怪傳統對唐代小說的影響
|
唐都學刊
|
1995/6
|
溫原
|
唐人小說人物形象塑造藝術蠡測
|
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
|
1995/6
|
盧偉
|
《李娃傳》的社會審美價值
|
古典文學知識
|
1995/5
|
安小蘭
|
中唐傳奇小說繁榮原因初探
|
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4
|
1995/4
|
周云龍
|
唐傳奇與魏晉南北朝小說之比較
|
錦州師范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1995/4
|
劉英魁
|
談唐人小說的人物描寫
|
沈陽師范學院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1995/4
|
范崇高
|
《獨異志》《宣室志》校語小議
|
自貢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
|
1995/3
|
王明煊
|
論唐傳奇的時間結構
|
浙江師大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1995/2
|
吳正嵐
|
《玄怪錄》說“奇”
|
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
|
1995/2
|
陳橋生
|
唐傳奇敘事模式的演進
|
寧夏大學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1995/1
|
程國賦
|
唐代小說嬗變的成因探討
|
社會科學研究
|
1995/1
|
楊萍
|
試論唐傳奇愛情悲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
|
長春師范學院學報
|
1995/04
|
黃雅莉
|
《霍小玉傳》之主題思想與人物性格
|
鵝湖月刊 25 : 12
|
1995
|
王晶波
|
隴土生活與唐小說的繁榮
|
社科縱橫
|
1994/6
|
何滿子
|
李劍國《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》讀后
|
社會科學戰線
|
1994/6
|
王晶波
|
晉唐隴右小說
|
中國典籍與文化
|
1994/4
|
吳維中
|
從性愛方式看《鶯鶯傳》
|
社科縱橫
|
1994/4
|
楊民蘇
|
試論唐代小說中的雷同現象
|
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
|
1994/4
|
賈劍秋
|
論唐人小說的審美特征
|
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1994/4
|
柯天希
|
霍小玉形象的悲劇意蘊
|
長沙電力學院學報 ( 社會科學版 )
|
1994/3
|
程國賦
|
《李娃傳》嬗變研究
|
南京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1994/3
|
范崇高
|
《太平廣記選》校語辨正
|
古籍整理研究學刊
|
1994/2
|
王曉初
|
論《李娃傳》的主題及其寫作藝術
|
宜賓學院學報
|
1994/1
|
吳杰
|
理想·毀滅·復仇——淺論霍小玉的形象
|
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
|
1994/1
|
吳湛瑩
|
李娃形象之我見
|
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版 )
|
1994/1
|
雷威安
|
唐人“小說”
|
文學遺產
|
1994/1
|
劉智亭
|
簡論中唐愛情小說
|
陜西師大學報:哲社版
|
1988/4
|
王枝忠
|
從崛起到繁榮-唐代傳奇小說成熟條件初探
|
雲南教育學院學報:社科版
|
1988/3
|
葛澤生
|
唐傳奇作者創作心態初探
|
淮陰師專學報:哲社版
|
1987/2
|
于天池
|
唐代小說的發達與行卷無關涉
|
文學遺產 5
|
1987
|
王仲犖
|
讀《續玄怪錄、新公平上仙》雜記
|
文獻 3
|
1987
|
王枝忠
|
白猿傳寫作動機辨
|
人文雜誌 5
|
1987
|
王枝忠
|
關於唐代傳奇和話本的比較
|
社會科學 5
|
1987
|
王枝忠
|
試論唐代愛情小說中的男主角形象
|
寧夏教育學院學報 3
|
1987
|
王樹基
|
傳統文化的積澱與小說之演進-《枕中記》、《續黃梁》比較
|
語文月刊 12
|
1987
|
何丹尼等
|
論唐傳奇對唐待敘事詩的影響
|
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1
|
1987
|
何天杰
|
夢幻亦真-試論沈既濟的《枕中記》
|
語文輔導 1-2
|
1987
|
何滿子
|
愛情小説中的新的美學意蘊-沈既濟《任氏傳》
|
名作欣賞 2
|
1987
|
吳金夫
|
唐代是我國戲劇發展的重要時期
|
汕頭大學學報 1
|
1987
|
李維岳
|
唐傳奇《李娃傳》得人性美
|
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報 2
|
1987
|
沙谷
|
關于戲劇和唐戲形成問題討論的綜述
|
文學研究參考 2
|
1987
|
沈惠如
|
劍膽俠心一女傑 -- 「聶隱娘」淺探
|
文藝月刊 245
|
1987
|
孟治榮
|
《柳毅傳》藝術特點當議
|
渭南師專學報 1
|
1987
|
姜貽偉
|
霍小玉與李娃形象的美學比較-關于人物性格美的連貫性、複雜性及突變性
|
湖南教育學院學刊 1-2
|
1987
|
姜漢林
|
「異物之情也有道」-《任氏傳》的任氏形象
|
南通師專學報 3
|
1987
|
秦嶺梅
|
《鶯鶯傳》的得失
|
成都師專學報 1
|
1987
|
張應斌
|
讀《霍小玉》看唐人「有意為小說」
|
鄂西大學學報 1-2
|
1987
|
戚玉成
|
荒誕中的真實人生-談唐傳奇《李章武傳》
|
徐州教育學院學報 1
|
1987
|
陳新偉
|
鶯鶯是真金百鍊的藝術形象-西廂三幻幾組同名形象傳承關係的研究之二
|
韓山師專學報 1
|
1987
|
傅蘊茹
|
試談唐代傳奇的現代主義傾向
|
黑龍江財專學報 2
|
1987
|
程毅中
|
論唐代小說的演進之跡
|
文學遺產 5
|
1987
|
馮紀友
|
張果傳說最早見於《明皇雜錄》嗎?
|
文學知識 11
|
1987
|
馮國凡
|
唐代小說三題
|
西部學壇 3
|
1987
|
黃加灝
|
《李娃傳》傳統評價質疑
|
杭州大學學報 1
|
1987
|
趙文增
|
奇花異彩-讀白行簡《李娃傳》
|
瀋陽教育學院學報 2
|
1987
|
趙祖堃
|
論李娃的性格特徵
|
貴州大學學報 2
|
1987
|
魯之洛
|
試論唐傳奇的浪漫主義色彩
|
邵陽師專學報 3
|
1987
|
鍾振振
|
讀《唐宋史料筆記叢刊》札記
|
齊齊哈爾師院學報 3
|
1987
|
韓理洲
|
古鏡記是隋唐之際的王度所作新證
|
學術月刊 6
|
1987
|
羅立群
|
論唐代武俠小說
|
臨沂師專學報 4
|
1987
|
徐志平
|
以比較觀點看李復言小說之寫作技巧
|
文學比較研究通論
|
1986/9/10
|
李劍國
|
《續玄怪錄》作者重議
|
南開學報 ( 哲學社會學科 ) 1983-5( 總第 73 期 )
|
1986/9
|
蔣星煜
|
唐代戲劇形式之探索-敬質《唐戲弄》作者 任半塘 先生
|
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總第 29 期 )
|
1986/9
|
韓黎範
|
唐傳奇「始有意為小說」芻議
|
古代理論研究 11
|
1986/8
|
于天池
|
牛僧孺和他的《玄怪錄》
|
中華文史論叢 1986-2 ( 總第 38 期 )
|
1986/6
|
卞孝萱
|
中唐政治鬥爭在小說中的反映
|
中華文史論叢 1986-2( 總第 38 期 )
|
1986/6
|
曹明綱
|
論《唐戲弄》對戲劇史研究的重大貢獻
|
揚州師院學報 ( 社會學科 ) 1986 : 1( 總第 62 期 )
|
1986/3
|
繁原央
|
中唐小說の創作手法-『霍小玉』を中心に
|
漢文學會會報 ( 國學院大學 ) 32
|
1986/10
|
徐宏圖 , 李兆金
|
錄要、綠腰、六ㄠ
|
戲曲研究 18
|
1986/1
|
馬成生
|
著文章之美、傳要妙之情-略說唐代小說家的小說觀
|
北方論叢 1986 : 1( 總第 75 期 )
|
1986/1
|
楊玉峰
|
傳奇小說反應的唐代婦女「貞節」及地位問題
|
明報 21 : 1( 總第 241 期 )
|
1986/1
|
卞孝萱
|
《霍小玉》是最早期「牛李黨爭」的產物
|
社會科學戰線 1986-2( 總第 34 期 )
|
1986
|
王小舒
|
論唐傳奇的現實主義特徵
|
語言文學論壇
|
1986
|
王枝忠
|
唐小說二札
|
雲南教育學院學報 4
|
1986
|
王枝忠
|
繁盛期唐人傳奇「不甚講鬼怪」原因試探
|
寧夏社會科學 5
|
1986
|
王枝忠
|
從崛起到繁榮-唐代傳奇小說成熟條件初探
|
寧夏社會科學通訊 9
|
1986
|
王枝忠
|
志怪、傳奇、志異-文言小說流變述略
|
寧夏教育學院學報 1
|
1986
|
王開富
|
唐宋小說理論述略
|
重慶師院學報 3
|
1986
|
王樹基
|
同寫夢幻,旨趣有別-《枕中記》、《續黃梁》比較
|
佳木斯師專學報 4
|
1986
|
吳庚舜
|
唐代第一流小說家-蔣防
|
文學知識 1
|
1986
|
呂芸
|
研究唐代小說的重要參考書-《唐人小說》
|
文史知識 3
|
1986
|
谷世棟
|
美的頌歌-《柳毅傳》淺析
|
天津教育學院院刊 2
|
1986
|
周紹良
|
《霍小玉》箋證
|
文學遺產 2
|
1986
|
康綱聯等
|
唐傳奇情節安排的結構藝術
|
西南民院學報 3
|
1986
|
湯積慶
|
試論唐人傳奇的獨創性
|
四川師大學報 1
|
1986
|
舒永衡
|
白行簡《李娃傳》賞析
|
黔南民族師專學報 2
|
1986
|
黃福康
|
淺談唐代傳奇對六朝志怪繼承和發展
|
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1
|
1986
|
寧稼雨
|
古鏡記臆說
|
遼寧教育學院學報 4
|
1986
|
劉宏
|
略論唐代小說中的景物描寫
|
阜陽師院學報 4
|
1986
|
韓理洲
|
古鏡記作者辨
|
中國文學研究 2
|
1986
|
王枝忠
|
說唐人「始有意為小說」
|
社會科學研究 1985-6( 總第 41 期 )
|
1985/9
|
葛兆光
|
唐集瑣記
|
文獻 22
|
1985/9
|
王文才
|
唐宋傳奇中有關蜀中故事雜述
|
四川師院學報 ( 社會學科 ) 1985 : 3( 總第 46 期 )
|
1985/8
|
王運熙
|
讀《虬髯客傳》札記
|
學林漫錄 11
|
1985/8
|
張鴻勛
|
談敦煌本《啟顏錄》
|
學林漫錄 11
|
1985/8
|
張學忠
|
略談《集異記》
|
天津師大學報 1985 : 2( 總第 59 期 )
|
1985/4
|
張弘
|
開拓唐戲研究的新領域-新版《唐戲弄》問世
|
光明日報
|
1985/3/26
|
白慧
|
唐代傳奇中的史筆-談陳鴻的《東城老父傳》與《長恨歌》
|
社會科學 ( 蘭州 ) 1985 : 1( 總第 29 期 )
|
1985/2
|
陳珏
|
唐宋傳奇和西域文化
|
解放日報
|
1985/12/22
|
于天池
|
一個精明而善良的妓女形象-《李娃傳》中的李娃
|
中文自修 8
|
1985
|
卞孝萱
|
唐代小說與政治
|
中華文史論叢 1
|
1985
|
王瑛
|
唐宋筆記校點辨誤
|
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4
|
1985
|
石路
|
釋「熊踏」-兼談唐代戲曲
|
新疆藝術 5
|
1985
|
何滿子
|
中國短篇小說源流發微
|
文史知識 8
|
1985
|
李壯鷹
|
讀《霍小玉》
|
閱讀與欣賞 9
|
1985
|
李宗為
|
《南柯太守傳》的題材來源及主題思想與路工同志商榷
|
蘇州大學學報 3
|
1985
|
李達武
|
唐傳奇中的各類婦女形象及其意義
|
克山師專學報 3
|
1985
|
沙嘯
|
還唐戲的歷史面貌-新版《唐戲弄》讀後
|
讀書 7
|
1985
|
辛夷
|
別出機杼,自成一家-評介新版《唐戲弄》
|
文學遺產 3
|
1985
|
姜漢林
|
《李娃傳》的情結和情趣
|
貴州文史叢刊 1
|
1985
|
胡大雷
|
論唐人對小說本質的全面把握
|
廣西師大學報 4
|
1985
|
郝吉亮
|
道德小說-唐傳奇《柳毅傳》
|
佳木斯師專學報 4
|
1985
|
張成福
|
「最佳配角」 錢塘 君-讀《柳毅傳》札記
|
語文教學
|
1985
|
華世欣
|
唐代武俠小說之一瞥
|
雲南教育學院學報 4
|
1985
|
華世鑫
|
唐傳奇中的浪漫主義精品-讀《柳毅傳》札記
|
寧夏社會學科 1
|
1985
|
劉向信
|
悲喜之終見形象-淺談《霍小玉傳》的藝術特點
|
中文自修 8
|
1985
|
劉彥釗
|
唐代傳奇小說簡論
|
山西師大學報 ( 社會學科 ) 1985-1( 總第 46 期 )
|
1985
|
劉葉秋
|
唐代傳奇小說概述
|
古典小說筆記論
|
1985
|
劉葉秋
|
略談捕江總白猿傳及其有關的故事
|
古典小說筆記論叢
|
1985
|
劉葉秋
|
讀唐傳奇《柳毅傳》
|
古典小說筆記論叢
|
1985
|
羅德榮
|
「傳奇」一詞的含義與衍變
|
文學知識 6
|
1985
|
譚興成
|
《聊齋志異》和唐傳奇的比較-從《枕中記》和《續黃梁》比較談起
|
鄉村師院學報 1
|
1985
|
周楞伽
|
談古鏡記及其作者 與 段熙仲 先生商榷
|
光明日報
|
1984/8/21
|
廖奔 劉彥 君
|
《傳奇四變》說新探
|
光明日報
|
1984/5/1
|
段熙仲
|
王度古鏡記是中唐小說
|
光明日報
|
1984/4/17
|
姜雲
|
唐傳奇的藝術特色
|
天津師大學報 1984-2( 總第 53 期 )
|
1984/4
|
袁國維
|
唐傳奇行卷說質疑-兼談唐代傳奇創作繁榮之原因
|
唐代論叢 5
|
1984/4
|
程毅中
|
沈亞之及其《秦夢記》-唐代小說瑣記
|
唐代文學論叢 5
|
1984/4
|
費乘勛
|
唐人愛情悲劇小說初探
|
唐代文學論叢 5
|
1984/4
|
何滿子
|
世界最早的散文體小說出現于中國-兼談《遊仙窟》的影響
|
解放日報
|
1984/10/2
|
王達津
|
論《會真記》
|
社會科學戰線 1984 : 4( 總第 28 期 )
|
1984/10
|
王汝濤
|
論唐代的豪俠小說
|
南開學報 ( 哲學社會學科 ) 1984 : 5( 總第 61 期 )
|
1984
|
王瑩
|
描寫風塵女子的傑作-讀《李娃傳》
|
電大文科園地 1984 : 10
|
1984
|
石星
|
讀《鶯鶯傳》札記
|
固原師專學報 1984 : 1
|
1984
|
任千
|
略談柳毅的形象
|
教學與研究 1984 : 2
|
1984
|
何天杰
|
《柳毅傳》斷句一商
|
學術研究 1984 : 2( 總第 63 期 )
|
1984
|
來華強
|
在霍小玉形象前的沉思-唐人傳奇人物形象巡禮之一
|
河南教育學刊 1984 : 2
|
1984
|
林辰
|
魯迅與唐代傳奇作家沈亞之
|
魯迅研究 1984 : 2
|
1984
|
長旭
|
關于《柳毅傳》與唐人傳奇
|
中學語文 1984 : 3
|
1984
|
侯文正
|
我國城市文學的第一顆碩果-唐代傳奇
|
城市文學 1984 : 12
|
1984
|
唐富齡
|
文言小說肖像描寫淺議
|
武漢大學學報 6
|
1984
|
馬汝祥
|
起伏騰挪,「奇」主全篇-《柳毅傳》的情節藝術
|
教育與研究 1984 : 2
|
1984
|
張梓燦
|
略談《柳毅傳》中的人物形象
|
殷都學刊 1984 : 2
|
1984
|
張慧琴
|
唐代傳奇小說與日本文學
|
文學比較研究通訊 4
|
1984
|
陳岳來
|
情以境遷,神與時移-談《柳毅傳》中龍女感情的變化
|
教學與研究 1984 : 2
|
1984
|
章躍一
|
讀《柳毅傳》
|
中學語文 1984 : 3
|
1984
|
章躍一
|
人靈戀愛,似幻卻真
|
教學與研究 1984 : 2
|
1984
|
勞玉靈
|
門閥觀念在唐代小說中的反應
|
南寧師範學院學報 1984 : 2
|
1984
|
程一中
|
簡說《踏謠娘》
|
武漢大學學報 1984 : 5
|
1984
|
萬代銘
|
《柳毅傳》淺析
|
中學語文 1984 : 5
|
1984
|
路工
|
《南柯》與《南柯太守傳》
|
文學遺產 1984 : 1
|
1984
|
麼書儀
|
元劇與唐代傳奇中的愛情作品特徵比較
|
文學評論 1984 : 3
|
1984
|
劉智亭
|
談古鏡記
|
伊犁師院學報 2
|
1984
|
蔣施淵
|
疾惡如仇,從善如流-談《柳毅傳》中 錢塘 君的形象
|
教育與研究 1984 : 2
|
1984
|
唐異明
|
讀《霍小玉》、兼論《鶯鶯傳》及《李娃傳》
|
文學遺產 1983 : 3
|
1983/9
|
鶴島俊一郎
|
冥報記小考
|
駒澤大學外國語部論集
|
1983/9
|
董每勘
|
論隋唐間兩歌舞劇之二:《踏謠娘》
|
戲劇藝術 1983 : 3( 總第 23 期 )
|
1983/8
|
周紹良
|
《東城老父傳》箋證
|
文史知識 17
|
1983/6
|
董每勘
|
論隋唐間兩歌舞劇之一:《文康樂》
|
戲劇藝術 1983 : 2( 總第 22 期 )
|
1983/5
|
程毅中
|
《玄怪錄》、《續玄怪錄》的版本和作著
|
社會科學 ( 蘭州 ) 1983-2( 總第 18 期 )
|
1983/4
|
于德馨
|
論《鶯鶯傳》對《西廂記》的影響
|
四川大學學報叢刊 21( 唐宋文學論叢 )
|
1983/11
|
曹學偉
|
唐傳奇的人物塑造技巧
|
四川大學學報叢刊 21( 唐宋文學論叢 )
|
1983/11
|
卞孝萱
|
再談《續玄怪錄》
|
山西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 ) 1983-4( 總第 22 期 )
|
1983/10
|
李少雍
|
《史記》紀傳體對唐代傳奇的影響
|
文學評論叢刊 18
|
1983/10
|
王運熙 , 楊明
|
唐代詩歌與小說的關係
|
文學遺產 1983:1
|
1983/01
|
孔瑾
|
參軍戲即「弄假官戲」
|
戲劇學習 1983 : 3
|
1983
|
古川有光
|
唐代傳奇小說
|
百花園 1983 : 3
|
1983
|
俞浩勝
|
《長恨歌》與《長恨歌傳》關係辨析
|
安慶師院學報 (1983 : 1)
|
1983
|
胡征
|
南柯太守傳
|
人文雜誌 1983 : 3
|
1983
|
劉瑞軒
|
魯迅與唐代小說
|
臨沂師專學報 1983 : 1
|
1983
|
譚學習
|
談談「唐人傳奇」
|
語文月刊 ( 州 ) 1983 : 6
|
1983
|
邊集
|
唐代梨園何處是
|
河南戲劇 1983 : 5
|
1983
|
官桂銓
|
唐代已出現〝關公顯聖〞的傳說
|
學林漫錄 1982 : 6
|
1982/6
|
嚴正廣
|
淺談唐代愛情小說
|
求是學刊 1982 : 3( 總第 28 期 )
|
1982/6
|
孫次舟
|
讀《長恨歌》與《長很歌傳》
|
文學遺產增刊 ( 第 14 輯 )
|
1982/2
|
張鴻勛
|
《遊仙窟》與敦煌民間文學
|
關隴文學論叢 1982 : 1
|
1982/2
|
馬幼垣著 , 姜台芬譯
|
唐人小說中的實事與幻設
|
國外學者看中國文學
|
1982/12
|
張宗原
|
《長恨歌傳》管見二題
|
文學評論叢刊 ( 第 16 輯 )
|
1982/10
|
陳勤建
|
論唐傳奇的繁榮與民間文學關係
|
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( 哲學社會科學 ) 1982 : 5( 總第 43 期 )
|
1982/10
|
王政
|
略論唐宋時期戲劇審美理論的萌生
|
成都大學學報 1982 : 2
|
1982
|
王慶菽
|
宋代「話本」和唐代「說話」、「俗講」、「變文」、「傳奇小說」的關係
|
社會科學 ( 蘭州 )1982 : 1
|
1982
|
周先慎
|
精魅的人化-談《任氏傳》在古小說發展中的意義
|
文史知識 1982 : 12
|
1982
|
岳岳
|
< 枕中記 > 與 < 紅樓夢 > 之結構思想的探討
|
文藝月刊 154
|
1982
|
金啟華
|
傳奇的定名及其它
|
文史知識 1982 : 2
|
1982
|
彭慶玉
|
美玉殞損豪門前-讀《霍小玉傳》
|
名作欣賞 1982 : 3( 總第 10 期 )
|
1982
|
程毅中
|
唐代小說瑣記
|
社會科學戰線 1982 : 4( 總第 20 期 )
|
1982
|
寧宗一
|
性格就是命運-談《鶯鶯傳》中的崔鶯鶯
|
文史知識 1982 : 4
|
1982
|
褚斌杰
|
用幻想藝術地反映人生-談《柳毅傳》的思想和藝術
|
名作欣賞 1982 : 3( 總第 10 期 )
|
1982
|
應錦襄
|
試談賦與唐代傳奇的關係-讀《美人賦》偶得
|
廈門大學學報 1982 增刊
|
1982
|
韓黎範
|
我國短篇小說的先河-唐傳奇
|
語文學習 1982 : 3
|
1982
|
譚正壁 譚尋
|
唐人傳奇與後代戲劇
|
文獻 13
|
1982
|
山人
|
唐代傳奇小說發展之因素
|
青年戰士報 11 版
|
1981/12/07
|
趙衛民
|
從「南柯太守傳」到「南柯記」
|
文藝月刊 147
|
1981
|
吳志達
|
史傳、志怪、傳奇
|
武漢大學學報 1
|
1980
|
虞曄如 王建新
|
唐傳奇愛情作品中的婦女形像
|
廣西民國族學院學報 2
|
1980
|
王夢鷗
|
東城老父傳作者辨略
|
中國語文 42
|
1979
|
文益
|
唐人愛情小說的意境
|
青年戰士報 10 版
|
1978/12/21
|
馮明之
|
美人狂想曲-唐代傳奇小說的繁榮
|
中國文學史話(中冊)
|
1978/02
|
洪金花
|
唐代小說與唐代社會
|
大學文藝 19
|
1976/05
|
陳月雲
|
唐人小說中看婦女地位
|
大學文藝 19
|
1976/05
|
蕭登福
|
< 聶隱娘 >( 斐鉶著 ) 之淺探
|
中國語文 584
|
1974
|
孫國棟
|
從夢遊錄看唐人文人遷官的最優途徑
|
東方文化 10:2
|
1972/06
|
李文彬
|
從廿世紀看唐人傳奇
|
大學雜誌 51 、 52
|
1972/04
|
柳田泉 譯
|
任氏傳
|
世界短篇小說大系支那篇
|
1972/02
|
葉耐霜
|
中國小說至唐才成立之因素
|
建設 14:3
|
1965/08
|
吳庚舜
|
關於唐代傳奇繁榮的原因
|
文學研究集刊第一輯
|
1964/06
|
尉天聰
|
唐代小說的時代背景
|
東方文化 1:2
|
1964/05
|
劉開榮
|
反映小有產者思想意識的枕中記與南柯太守傳
|
唐代小說研究
|
1964/04
|
劉開榮
|
唐代傳奇小說勃興的社會基礎
|
唐代小說研究
|
1964/04
|
劉開榮
|
傳奇小說的前期作品-王度古鏡記及無名氏補江總白猿傳
|
唐代小說研究
|
1964/04
|
劉開榮
|
傳奇小說勃興與古文運動、進士科舉及佛教的關係
|
唐代小說研究
|
1964/04
|
談鳳粱
|
略論唐代愛情小說的階級局限與糟粕
|
南京師範學院 1
|
1964
|
徐續
|
從唐人傳奇「馬拯」聯想
|
羊城晚報
|
1963/04/10
|
胡士瑩
|
唐代民間、宮廷、寺院中的說話
|
光明日報文學遺產 456
|
1963/03/24
|
秦嶺雲
|
唐宋短篇小說的時代背景
|
文學世界 34
|
1962/6
|
段熙仲
|
古鏡記的作者及其他
|
文學遺產增刊十輯
|
1962/07
|
素嶺雲
|
唐代短篇小說介評
|
文學世界 34
|
1962/06
|
一粟
|
論唐代的三國故事
|
文學遺產增刊十輯
|
1962
|
王華編
|
唐人創作小說選
|
新月出版社
|
1961/10
|
劉開榮
|
從「遊仙窟」談唐代民間說唱文學的形成和發展
|
江海學刊
|
1961/09
|
余樂揚
|
「虬髯客」的文學價值
|
人生月刊 20 : 3
|
1960/6
|
王運熙
|
試論唐傳奇與古文運動的關係
|
文學遺產選集三輯
|
1960
|
嚴南方
|
我看唐代短篇小說
|
文學世界 23
|
1959/9
|
黃祖良等
|
評「鶯鶯傳」的生活素材主題及其他
|
論壇 1(13 - 17)
|
1959/2
|
祝秀俠
|
傳奇與佛經翻譯的影響
|
人生月刊 11:10
|
1959/10
|
李蹇
|
唐「話本」初探
|
遼寧大學學報 2
|
1959
|
楊憲益
|
關於「白猿傳」的故事
|
人民日報
|
1957/04/02
|
孫望
|
王度考(下)
|
學術月刊 4
|
1957/04
|
徐士年
|
唐人小說的近代現實主義特徵
|
奔流 中國古典小說評論集
|
1957/04
|
孫望
|
王度考(上)
|
學術月刊 3
|
1957/03
|
宋松筠
|
傳奇小說與傳奇戲曲
|
語文教學通訊(合併版)7
|
1957
|
徐士年
|
略談唐人小說的現實主義藝術
|
中國古典小說評論集
|
1957
|
徐士年
|
略談唐人小說的思想和藝術
|
北京人民大學教學與研究5
|
1957
|
陳文堅
|
怎樣讀唐宋傳奇
|
讀書月報9
|
1957
|
程弘
|
唐傳奇簡述
|
語文學習 4
|
1957
|
盧凌
|
漫談唐代傳奇小說
|
海瀾 3
|
1956/1
|
譚正壁
|
唐代傳奇給予後代文學的影響
|
話本與古劇
|
1956/06
|
吳小如
|
古小說和唐人傳奇
|
中國小說講話及其他
|
1956
|
吳小如
|
關于唐代小說的簡單介紹和分析
|
中國小說講話及其他
|
1956
|
方時銘
|
漫談「遊仙窟」
|
文學月刊
|
1955/05
|
方時銘 校注
|
遊仙窟
|
上海中國古典文學出版社
|
1955/03
|
曹家琪
|
唐傳奇與科舉、古文運動及其他
|
北京師範學院論文選集(第 2 集)文藝學習4
|
1955
|
張長弓
|
唐宋傳奇作者暨其時代
|
上海商務印書館 ( 人民百科小冊 )
|
1951/1,2
|
戴望舒
|
讀李娃傳
|
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漢學論叢
|
1951
|
張文成著 , 漆山又四郎譯
|
遊仙窟
|
岩波文庫
|
1949
|
周潛
|
論唐代傳奇
|
民鐘季刊 2 : 4
|
1947/12
|
王慶菽
|
小說至唐代始達成立時期之原因
|
中央日報 文史周刊 62
|
1947/10/06
|
荊有鱗
|
由小說到傳奇
|
申報 9 版
|
1947/09/05
|
劉開榮
|
遊仙窟與「變文」的關係
|
唐人小說研究
|
1947
|
鄭振鐸
|
關於「遊仙窟」
|
中國文學研究
|
1947
|
冶秋
|
張騖與其「朝野僉載」
|
中原月刊 2:2
|
1945/10
|
祝秀俠
|
唐代傳奇中「戀愛故事」的意識
|
中國青年 13:1
|
1945/07
|
容肇祖
|
唐張事蹟考
|
嶺南學報 6 : 4
|
1941/6
|
師黃
|
「枕中記」雜考
|
中國青年 1:1
|
1940/01
|
王逸樵
|
唐人小說之研究
|
新民報 1:12
|
1939/11
|
錢卓升
|
唐人小說的史學價值
|
遺族校刊 3:2
|
1936/07
|
霍世休
|
唐代傳奇文與印度故事
|
文學月刊 2:6
|
1934/06
|
方世琨
|
小說在唐代的傾向
|
文藝戰線 3 : 1,2
|
1934
|
周作人
|
唐之傳奇文
|
中國小說史略
|
1934
|
周作人
|
唐之傳奇集及雜俎
|
中國小說史略
|
1934
|
高慶封
|
遊仙窟引
|
文藝戰線 3:3
|
1934
|
姜亮夫
|
唐代傳奇小說
|
青年界 4 : 4
|
1932/9
|
起明
|
讀遊仙窟
|
燕大圖書館學報 21
|
1932
|
汪辟疆講演 , 章璠筆記
|
唐人小說在文學上之地位
|
讀書雜誌 1 : 3
|
1931/6
|
起明
|
讀遊仙窟
|
燕大圖書館學報 21
|
1931
|
山田孝之著 , 謝六逸譯
|
「遊仙窟」解題
|
文學周報 8:2
|
1929/01
|
周樹人
|
唐宋傳奇集序例
|
北新半月刊 1:51 、 52
|
1927/10
|